《世界汉语教学》青年学者论坛(第11届)成功举办
2024年10月19日,由《世界汉语教学》编辑部主办的“《世界汉语教学》青年学者论坛(第11届)”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,来自美国、日本、韩国和国内19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。
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词。段校长充分肯定《世界汉语教学》变“作者投稿-专家匿审-读者研读”为“学者报告-专家点评-代表提问”,将期刊运作现场化的论坛模式;同时,希望《世界汉语教学》利用好研究平台,把语言学、二语习得、国际中文教育结合起来,进一步提升编辑部的服务意识。
本届论坛的主题为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(TCSL)的跨学科研究”。修俊俊、金采里、张帆、张子豪、朱秀杰、陈新炜、杨黎、李亚男、马瑞祾等九位青年学者围绕体与情态选择、空间维度形容词、比较与比拟、比喻短语等汉语问题,以及二语学习中的非宾格加工、词产出次序与心理词典联结方式的关系、书写纠正性反馈、语音面貌评价、智慧化教学等做了专题报告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伯江研究员、王灿龙研究员,北京大学赵杨教授、董秀芳教授、北京师范大学冯丽萍教授,北京外国语大学郝美玲教授,北京语言大学荀恩东教授、施春宏教授、张劲松教授等应邀担任评论专家,分别对报告进行了一对一的点评。
本届论坛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:1.来稿量大,总体质量明显提升。本届论坛共收到126篇来稿,大多研究深入,写作规范,论证严密;报告论文各具创新拓展,精彩纷呈。2.注重理论探讨,守正创新,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都比较突出;聚焦现实问题,切中要害,切入点好。3.评论专家的点评中肯透辟,富有指导意义;专家把提携后学、传承学术视为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,既充分肯定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独到价值,也指出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,并站在学术发展前沿指明未来研究方向,提供科学的研究范式和写作范式,给予针对性的指导。
扶持新人,推进学术,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和职责。《世界汉语教学》编辑部将继续发挥期刊以及论坛的学术引领作用:一方面积极引导青年学者服务国家战略需要,聚焦学科前沿问题,深入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;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的领军指导作用,为他们搭建播种思想、启迪新秀的讲坛,进而调动广大年轻学人学子的学术潜能,催生出更多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新成果,共同推进汉语语言学和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,将《世界汉语教学》“青年学者论坛”构筑成更高视点、服务学界、汇聚学人、激励学子、切磋学术的学术交流平台。
